5月14日上午8点半,由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高速铁路测绘、地质和环境新技术学术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1号报告厅隆重召开。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及嘉宾有: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蒲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中科院院士龚健雅、何满潮、崔鹏,国家勘测大师王长进,国家杰出工程师杨志忠,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惠民、副总经理王国昌,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杨立中,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晓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冯光东,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测绘工程院总工程师卢健康,以及学院海外院长周启鸣,院党委书记徐瑞堂,教授委员会主任朱庆及前来参加校庆的部分校友。我校地学学院等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大会。
会议由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刘国祥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刘国祥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院士、专家、校友、老师及同学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组织情况,包括会议主题、特邀报告、分组报告等。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为我国高速铁路测绘、地质和环境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讨提供交流的平台,共同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及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蒲云在致辞中首先向来访的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学校120周年校庆之际,蒲云简要回顾了学校发展历史。我校作为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轨道交通领域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到,学校测绘、地质、环境三个专业历史悠久,所依托的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我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学院之一,学院一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轨道交通领域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蒲云表示,“创新引领发展”,“高速铁路测绘、地质和环境新技术学术会议”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开拓创新的平台,能促进学校测绘、地质、环境三个专业发展,对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技术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卫星导航与卫星遥感技术在高铁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为题作了特邀报告。他从“卫星导航与INSAR技术在高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基于InSAR/PS-InSAR技术的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武广线沉降监测三个部分作了精彩报告。他阐述了惯导小车(北斗/INS组合)测量高铁铁轨平顺度的关键技术步骤:高精度北斗/INS组合导航定位、高精度北斗/INS组合中IMU误差模型、差分北斗/INS组合中高阶卡尔曼滤波,差分北斗/INS组合中高精度铁路轨道参数优化。惯导小车(北斗/INS组合)利用INS短时间内精度高的特点,将超高精度的位置计算转换成角度计算,可以达到高铁轨道平顺度监测的苛刻的位置精度要求。李德仁还介绍了TerraSAR-X与ENVISAT ASAR影像数据在沪杭、京沪、京津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成果,解释了如何利用TerraSAR-X数据和相干点序列分析法(IPTA)对武广线的某一段高铁沿线进行沉降监测与分析。他表示,GNSS卫星导航定位与INSAR卫星遥感技术可从点、线、面对我国高铁安全进行全面监测,可进一步应用于我国高铁安全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以《基于牛顿力测量的双体灾变力学研究进展》为题作了特邀报告。由于常规监测方法针对的位移、岩体形变、水位、应力、地磁、重力异常等,不能作为灾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为了找出灾变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可测参数,他就断层双体灾变力学模型、断层双体灾变数学模型,滑坡双体灾变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展滑坡和断层的双体灾变模型物理模拟实验,发现规律:一旦牛顿力突降,灾变随即发生。据此形成的一套基于牛顿力变化的灾害事件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及装备在双体灾变现场监测如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南芬铁矿、平庄西露天煤矿、西气东输子长短危险边坡的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何满潮表示,“牛顿力突降就意味着灾变”的结论已被滑坡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也被断层灾变物理模型实验证实,被应力监测间接证明,有望将来能在现场监测得到验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以《“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风险防范》为题作了特邀报告。他简要介绍了“一带一路”廊道成灾背景与灾害特征,并以泥石流为例,论述了基于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的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基于动力过程的风险分析与风险制图,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以上三个风险度计算应用于清平镇群发性泥石流风险分析、唐家山堰塞坝溃决风险分析案例,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崔鹏还通过调查大量公路沿线泥石流情况,开展了道路危险性评估指标确定研究,对不同尺度(点、线、面)道路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动力过程的山地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近年的线性工程减灾技术。他表示,“一带一路”廊道具有我们以前认识不足的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工程灾害风险预测值得引起重视,如何实现多国联合减灾机制是保障“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安全的新科学问题。
国家勘测大师王长进以《铁路BIM技术研究应用进展介绍》为题作了特邀报告。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业,2013年开始引入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领域,部分铁路企业开展了以BIM技术为支撑的铁路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和探索。王长进表示,虽然铁路BIM目前研究和应用面临着重重困难,包括起步晚、铁路BIM标准编写任务繁重、铁路BIM软件平台开发工作量巨大、专业性团队短缺、政策和资金缺乏、研发的知识产权确定难等,但铁路BIM优势明显,铁路总公司建设项目数量和资金充足,且具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从2015年成立的中国铁路BIM联盟成为国际BIM联盟BuildingSMART的会员单位就可见一斑,可见铁路BIM正在逐渐成为轨道交通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他认为,铁路BIM指导思想要注意政策引导要与企业主导相结合,标准先行与软件定制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相结合,发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企业的主导作用。铁路BIM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BIM研究要立足实际需求,追求价值最大化。BIM设计项目组织要先整体再局部,模型之间逻辑分明。依托于BIM试点项目,验证铁路BIM标准并不断完善。王长进还介绍了铁路BIM的试点情况。以京沈客专BIM试点为例,铁三院积极组建铁路BIM团队,探索并实现了BIM模式下多专业协同设计,建立了6.44km包含路基、桥梁、隧道的BIM模型,制定了项目级实施标准,部分实现了设计手段创新,部分实现了经标准验证的出图算,他播放的一段“京沈客专BIM试点宣传短片”,囊括了项目伊始到最终完成铁路BIM工作的全过程。目前,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在2016年的BuildingSMART会议上得到了认可,为中国铁路BIM标准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杰出工程师杨志忠以《烟气海水脱硫技术》为题作了特邀报告。他从技术路线、技术原理、技术装备三方面细致讲解了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是利用火电厂排出的呈弱碱性、具有吸收酸性气体能力的海水洗涤锅炉烟气,达到脱除烟气SO2和烟尘的目的,并通过曝气方式对脱硫后的酸性海水进行水质恢复,达标后排海。杨志忠及其团队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海水脱硫技术、第二代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均已在嵩屿电厂、土耳其BIGA三期电厂中成功推广和投运,并取得了包括高效吸收喷淋空塔专利技术在内的多项专利。与填料塔相比,喷淋塔在传质效果、海水恢复、负荷适应性、安全与可靠性、系统阻力、维护与保养方面极具优势。
会议茶歇期间,来访的嘉宾、领导和校友们集体合影留念。中午12点一刻,特邀报告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悉,下午的分组报告共设分会场3个:测绘分会场会议、地质分会场会议、环境分会场会议,并将举行国地实验室发展建设专家咨询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大设计院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地学学院部分师生将分别就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前沿课题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协办,四川扬华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北斗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联合赞助。